《最低工资规定》权威解读 | 2025企业薪酬合规指南

《最低工资规定》的核心法律地位与适用范围

由原劳动保障部于2004年发布并持续有效的《最低工资规定》,是规范中国境内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薪酬支付行为的基础性法规。其核心目的在于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是国家对劳动者报酬权益的底线性保护。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同样参照此规定执行。

该规定并未设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最低工资数额,而是建立了一个授权地方、动态调整的框架。它明确指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不同行政区域可以设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并且要求各地至少每两年调整一次。这一制度设计,使得企业在进行全国性薪酬体系设计时,必须放弃“一刀切”的模式,转而建立一个能够实时追踪并适应各地标准变化的动态合规矩阵。

最低工资规定, 正常劳动, 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测算方法, 工资支付

“最低工资”的法定内涵与关键定义

《最低工资规定》第三条对“最低工资标准”给出了明确定义: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3。

这里的关键在于对“正常劳动”的理解。该规定明确,“正常劳动”不仅包括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内实际从事的劳动,还涵盖了劳动者依法享受的各类带薪假期,如带薪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生育(产)假、节育手术假等,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这意味着,在计算员工休假期间的工资时,其基数同样受到最低工资标准的约束。

规定将最低工资标准分为两种形式:

● 月最低工资标准: 适用于全日制就业的劳动者。

● 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适用于以小时计酬为主的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

全国统一的“剔除项目”:薪酬合规的红线

对于企业薪酬福利专家而言,《最低工资规定》第十二条是合规审查中的重中之重。该条款明确规定,在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下列各项以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1. 延长工作时间工资(加班费):

这是最核心的剔除项,意味着加班费不能被计入最低工资的构成部分。

2. 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包括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岗位津贴。这些津贴是对劳动者在特殊条件下付出的额外补偿,不能用于充抵最低工资。

3. 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

这是一个开放性条款,涵盖了如伙食补贴、交通补贴、住房补贴等各类福利项目。各地在具体执行时可能会有更详细的清单,例如上海市就明确将这三项补贴排除在外。

这一“剔除”原则,实质上定义了最低工资是劳动者在标准工作时间下提供正常劳动的“净”报酬。企业在计算员工工资是否达标时,必须先将上述项目剥离,用剩余的部分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进行比较。对于实行计件工资或提成工资的单位,规定同样要求,在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基础上,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

地方标准的制定依据与测算方法

《最低工资规定》的附件为地方政府如何测算最低工资标准提供了科学指引。这不仅解释了各地标准差异的由来,也为企业预判未来调整方向提供了参考。

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 当地就业者及其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C)。

●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 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S)。

● 职工平均工资(A)。

● 失业率(U)。

● 经济发展水平(E)。

其测算可用公式表示为:M=f(C,S,A,U,E,a),其中 a 为调整因素。

通用方法包括比重法(基于贫困户人均生活费用)和恩格尔系数法(基于最低食物支出)。此外,国际上通行的月最低工资标准相当于月平均工资40%—60%的比例,也常被作为参照。

对于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其测算更为复杂,因为它不仅要以月最低工资为基础,还需额外考虑由单位为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并乘以一个反映非全日制工作不稳定性、福利差异的浮动系数。

其公式为:小时最低工资标准=[(20.92÷8月最低工资标准)×(1+单位应缴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费比例之和)]×(1+浮动系数)

这个公式清晰地表明,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设定基数高于月最低工资折算后的时薪,体现了对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的额外保护。

企业的法律责任与合规建议

用人单位必须在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后10日内向全体劳动者公示。若违反规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责令其限期补发所欠工资,并可处以所欠工资1至5倍的赔偿金。

合规建议:

1. 建立动态监控机制: 专人负责跟踪运营地所在省、市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通知,确保信息及时更新。

2. 审查薪酬结构: 定期审视工资单结构,清晰区分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福利补贴和加班费,确保用于与最低工资标准比较的“应发工资”部分计算准确无误。

3. 规范计件/提成制度: 对于非计时工资岗位,需确保劳动定额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有数据支撑证明在正常劳动下,绝大多数员工的收入能稳定超过最低工资标准。

4. 加强公示与沟通: 在每次标准调整后,通过公司公告、邮件等方式及时向员工公示新标准,并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工资构成,避免争议。

原文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最低工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