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残津贴”正式落地:企业如何管理因病长期无法工作的员工?

2025年8月18日,四川省社会保险管理局发布的一则《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拟批准领取病残津贴人员公示》,虽然看似只涉及一名员工,但其背后意义重大。该公示明确依据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病残津贴暂行办法》(人社部发〔2024〕72号。这则公示是该项国家新政在地方层面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具体体现,为企业如何处理员工因非因工伤病导致长期丧失劳动能力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法定路径。

病残津贴, 长期病假, 员工福利, 劳动关系管理, 社会保险新政

“病残津贴”政策详解

“病残津贴”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下的一项新福利。它主要面向那些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因非因工伤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参保人员。该津贴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旨在为这部分特殊群体提供长期的、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有效衔接了病假工资/医疗期与法定退休养老金之间的空白地带。

对企业人力资源与薪酬福利政策的深远影响

病残津贴制度的全面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处理长期病休员工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成挑战与补充。

1. 与企业病假制度的衔接:过去,对于医疗期满但仍无法返岗的员工,企业往往面临法律和道义上的双重困境。病残津贴的出现,为这类员工提供了一个由社会保险体系支撑的退出通道。企业HR需要重新审视内部的长期病假政策,明确在何种条件下引导和协助员工申请病残津贴,以及如何处理申请期间的劳动关系、薪酬福利等问题。

2. 员工关系管理的新课题:对于符合条件的员工,HR部门有责任进行政策宣导,并协助其准备申请材料。这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能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劳动争议。

3. 企业补充福利的重新定位:许多企业为员工购买了补充医疗保险或长期失能收入损失保险。随着国家层面病残津贴制度的建立,企业需要重新评估这些商业保险产品的必要性和保障范围,确保企业福利与法定福利形成有效互补而非重叠,这可能成为企业优化福利成本的一个新方向。

这一制度的落地,标志着中国社会安全网的进一步完善,它正朝着解决更复杂、更人性化的保障需求方向发展。历史上,如何安置长期患病的员工,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国家通过设立病残津贴,将这部分风险从单个企业转移到整个社会保险体系中,体现了社会共济的原则。对于企业而言,这虽然减轻了部分长期负担,但也带来了新的行政责任——即正确引导员工使用这一新的社会福利,并确保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与之顺畅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