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规范PPP项目运营:对工程、建筑行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有何影响?

PPP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基建行业,用工需求,劳动关系风险

政策核心内容

2025年8月20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25〕84号)。该文件并非直接的人力资源政策,其核心内容聚焦于金融和项目管理层面,旨在规范PPP存量项目的建设运营,提升项目质量效益,防范化解风险。

《指导意见》的关键举措包括:对在建项目分类分级推进实施,保障合理的融资需求,要求地方政府依法履约按效付费,加强项目运营监管,推动降本增效,以及规范项目移交等。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间接影响

尽管该政策不直接规定工资、社保等事宜,但对于深度参与PPP项目的行业(如建筑、工程、环保、交通等)而言,其对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具有不容忽视的间接影响。

这些行业通常具有项目周期长、人员流动性大、用工形式复杂等特点。PPP项目的稳定性和健康运营,直接关系到参与企业的业务连续性和财务状况,进而传导至人力资源层面。

1. 招聘需求的稳定性:

新规强调“持续保障项目建成完工”并“保障合理融资需求”,这有助于提升PPP项目的确定性。对于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而言,一个更稳定、更可预测的项目环境,意味着可以制定更长远、更稳健的人员招聘和配置计划,减少因项目突然停滞或资金链断裂导致的大规模人员调整风险。

2. 劳动关系风险的防范:

文件中明确要求地方政府“按绩效结果及时付费,不得以拖延竣工验收时间、延迟绩效评价等方式拖欠付费”,并要求“经认定涉及拖欠企业账款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妥善解决” 。这一点至关重要。在过去,由于政府方支付延迟,导致PPP项目公司资金紧张,进而引发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分包商工程款的连锁反应,是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之一。该规定从源头上加强了对支付责任的约束,有助于降低项目公司的财务风险,从而也间接降低了因资金问题引发大规模劳动纠纷的风险。人力资源和法务部门应利用这一政策,在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中,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确保项目回款,保障员工薪酬的按时足额发放。

3. 人才结构的优化:

《指导意见》鼓励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引入先进技术等方式实现项目“降本增效” 。这预示着未来的PPP项目将更加注重运营效率和技术含量,而非仅仅是前期的建设投入。对于人力资源部门来说,这意味着人才需求将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技能型和运营管理型转变。企业需要提前布局,招聘和培养更多具备数字化、智能化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未来PPP项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原文链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的通知》